文旅资讯

全域旅游的“德化模式”

文旅资讯 2020-12-27 10:03

德化“五个年”系列报道·全域旅游呈现年产旅融合,城乡协调,“旅游+”撬动德化经济社会新发展

全域旅游的“德化模式”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了第二批97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德化成为此次泉州市唯一入选县(市、区)。

自2016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德化以全域旅游为抓手,改革创新,驱动经济转型,统筹城乡建设,助推乡村振兴,通过“旅游+”,推进生态文明与旅游发展相融合,推进陶瓷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利用相融合,推进陶瓷工业、特色农业与产业旅游发展相融合,走出了山区县“产旅融合、城乡协同”的城市转型之路,形成了瓷旅融合、绿色发展的全域旅游“德化模式”,对全国山区县、生态县、产业县转型和全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记者 许文龙 陈小阳 通讯员 许华森 李宏图 文/图(除署名外)

做靓“旅游+工业” 促进产业升级

位于顺美陶瓷公司的陶瓷创意观光工厂“小瓷部落”,每周末都吸引不少游客。在小瓷部落,传统陶瓷知识年轻化、IP化,按照陶瓷生命发展曲线,分为“瓷源隧道”“矿石森林”“造物峡谷”“火龙洞窟”等四个主题专区,记录了陶瓷从开采矿石到手艺人调配成瓷土、历经七十二道工艺制作成形、在柴火炙烤中“涅槃重生”的全部历程。

德化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世界陶瓷之都、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陶瓷文化底蕴深厚,“瓷光山色”概括了德化独特的旅游资源。

为升级全域旅游,德化全力推进“瓷光山色”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依托德化陶瓷工业,以旅游拉动内需,曾经由陶瓷单极拉动的德化经济,如今增添新引擎,开阔了“内循环”的视野,努力实现由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由单一业态向融合业态,由初级开发向深度开发“三个转变”,“旅游+工业+文化”成为德化推进产业融合的新路径。

近年来,德化依托全县3000多家陶瓷企业,通过深入挖掘工业文化资源,改造观光线路、展览区和展销区,培育了顺美陶瓷文化生活馆、泰峰瓷坊、安成陶瓷等一批省级观光工厂,策划了独具特色的探寻“中国白”之旅精品线路,推动瓷、游的跨界与融合,让千年陶瓷文化可观赏、可体验、可消费。

此外,德化持续完善旅游停车、咨询、厕所、标识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开展工业观光、文化展示、观摩体验、产品销售等旅游服务,积极开展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持续推进现有的观光工厂供给品质和服务管理提升。通过做靓“旅游+工业”,德化既可以促使传统产业产生新的活力,又可以解决传统旅游开发模式带来的城市问题,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做精“旅游+农业” 引领乡村振兴

德化美湖镇今年以观光小火车为“引爆点”,推进“美湖六景”建设。据美湖镇党委书记陈子苹介绍,借助观光小火车,美湖镇将千年樟树王、美湖旧人民公社、大龙湖漂流码头、龙湖寺等原本分散的景点串连成线,打包推出“一日游”线路,全面融入全县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美湖小火车驶入花丛

观光小火车轨道沿小尤溪而建,如今已完成长约1.45公里的600轨距观光火车轨道铺设,“亲水平台”两处风车隧道、彩虹吊桥等项目正在打造,后续还将推出“绿皮车记忆”火车餐厅等。随着交通的改善,美湖镇与国宝乡佛岭村、云龙谷景区以及雷峰镇的李溪村、潘祠村、蕉溪村也串联在一起。

随着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突破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和旅居的重要目的地,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措施,是进行乡村扶贫的重要途径。

德化丰富的农业和旅游资源为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德化立足优越自然生态、独特山水风光、丰富地方文化等资源,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全力打造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激发农村创业创新,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完美结合,发展成为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新产业新业态。

潘祠村风景美如画

近年来,德化依托德化梨、大铭姜、祥云葡萄、春美十八格黄花菜等特色农业产业及优越的森林生态,鼓励建设农家乐、农业庄园、森林人家、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村等;加大生态农副土特产品和旅游商品开发,发展农业观光、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等特色的农业休闲旅游产品,培育一批农旅融合示范项目;致力打造特色农业旅游品牌,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科技农业,以农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在龙头景区的带动下,德化18个乡镇乡村游呈全面“开花”态势。至今,德化已扶持了一批农业生态园,培育了19个省级乡村旅游村,创建了2个省级旅游休闲集镇,打造了3个民宿集聚村里,并获评了一个全国重点旅游村,成为泉州、厦门乃至福建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效显著。

做优“旅游+文化” 推动文化创新

月记窑作为德化传统柴烧龙窑的代表,历经多次变革,仍不时以柴烧精品震撼陶瓷界。一直以来,许多国内外陶艺家和年轻创客慕名而来,交流、创作,月记窑已成为德化陶瓷一个对外交流窗口和国际陶艺家交流的重要平台。

如今,德化将月记窑融入洞上陶艺村的整体提升建设,充分发挥两者在地理区位上相辅相成的优势,通过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将月记窑的开发、利用、保护与陶艺设计、制作、展览、销售等融合在一起。

月记窑

德化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影响,也是中国优秀文化传播的媒介和艺术展现,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新石器时代,德化地区就有印纹陶的烧制。唐代,开始建窑烧瓷。宋代开始,德化瓷大量销往东南亚、中东地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之一。1996年,德化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2003年又分别被文化部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和“中国瓷都·德化”称号。该地已发现古窑址23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斗宫古窑址”是德化古窑的代表。德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乃是悠久的陶瓷文化、历代遗留的古窑址以及现代陶瓷工艺的延伸。

德化根据当地文化特色,充分挖掘陶瓷、自然、民俗、宗教、艺术等文化资源,培育多元文化旅游业态产品,策划民俗文化演艺、文化节庆,打造德化陶瓷文化旅游、遗产文化旅游精品,打造全国人文旅游示范基地,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娱乐活动项目,塑造文化旅游高度,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产品。现已建成3个文旅示范基地,8个研学旅游基地和3大旅游节事活动,带来了大批的游客,带动了区域旅游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做强“旅游+康养” 活化生态产业

8月8日,德化石牛山景区正式开园迎客!

石牛山景区位于德化县东北部水口镇境内,主峰海拔1782米,因山上巨石似牛而得名,素以峰险、石怪、树奇、洞幽、瀑高、水秀、竹茂而闻名,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4块国字牌称号。

石牛山景区玻璃观景台(赖建明 摄

壮美的岱仙瀑布(黄谷莹 摄

2017年7月,德化正式启动石牛山景区改造提升工程。整个景区的开发建设以政府为主导,总规划面积达106平方公里,历时三年,累计投资6.5亿元,以“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

德化山水风光秀丽,自然资源赋存丰富,温泉、美食和中草药等资源尤为突出,加上区域内独特的陶瓷历史文化资源,因此,自然、人文及康养元素植入,可以有效推动康养旅游产品元素的年轻化及多元化,适宜发展康养旅游。

九仙山雾凇美不胜收(赖建明 摄

近年来,德化重点发展生态养生、运动养生、文化养生、温泉疗养、药膳养生、中医药养生、医疗养生等多样化康养旅游产品,尝试打造全国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森林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打造“森林人家”、特色乡村旅游休闲项目,建成了塔兜温泉、石斛温泉、古仓温泉园、唐寨山温泉度假村等4个温泉旅游景点,以及石牛山—国内一流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九仙山—泉州礼佛养生胜地等2个生态养生基地;同时,结合中草药种植和加工环节,开展森林疗愈、森林养生和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等产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建成了3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德化丰富的温泉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

今年,大健康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不少旅游消费者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康养旅游的市场逐渐呈现出年轻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康养旅游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德化将借助良好的生态环境,推动康养旅游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主要力量。

{结 语}

2016年至今,德化共接待游客1765.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6.6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2%、26.3%,增速不仅高于全县GDP,也高于全市其他地区,全域旅游已成为德化跨越发展的新增长极和靓丽名片。

德化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客运、酒店、商贸、文娱等产业发展,发挥了“一业兴带百业旺”的作用,旅游业占德化GDP比重由2016年的15.8%提高到2019年的23.6%,正成为德化继陶瓷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

今年是德化的全域旅游呈现年。德化重点抓好三大核心景区建设,在全县形成以县城陶瓷文化景区为主体,以石牛山、九仙山两个4A级旅游景区为两翼的“凤凰展翅一体两翼”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未来,德化将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点线面”协同推进,铺开总投资163.4亿元的76个旅游重点项目,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全面打响“世界瓷都·自在德化”全域旅游品牌,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德化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 来源:泉州晚报


阅读 889

长按识别进入一码游德化